深圳鋅合金壓鑄廠優化鋅合金壓鑄的模具設計需從材料選擇、結構布局、工藝適配性等多維度入手,以提升鑄件質量、延長模具壽命并降低生產成本。
?
一、模具材料的優選與處理
熱穩定性:選用耐高溫疲勞的模具鋼(如 H13、8407),其在 400-500℃工況下仍能保持強度,避免因熱膨脹導致尺寸偏差。
耐磨性:鋅合金液充型速度高(3-5m/s),模具型腔需抵抗金屬液沖刷,可通過表面硬化處理(如滲氮、PVD 鍍層)提高硬度至 HV800-1000。
導熱性:優先選擇導熱系數高的材料(如鈹銅合金用于型芯),加快局部散熱,平衡模具溫度場。
1. 澆口布局優化
避免噴射充型:采用扇形澆口或梯形澆口(寬度≥50mm,厚度 2-3mm),使金屬液以層流狀態平穩進入型腔,減少空氣卷入。
2. 溢流槽與排氣系統設計
溢流槽布局:在金屬液最后填充區域(如型腔末端、拐角處)設置溢流槽,體積≥鑄件對應部位體積的 15%,深度 3-5mm,通過溢流槽收集冷料和氣體。
排氣槽設計:沿分型面開設梯形排氣槽(深度 0.05-0.1mm,寬度 10-20mm),并延伸至模外形成排氣通道,總排氣面積≥鑄件投影面積的 0.5%。
三、冷卻與溫控系統設計
1. 冷卻水道布局
隨形冷卻設計:采用 3D 打印技術加工模具,使冷卻水道貼近型腔輪廓(如壓鑄齒輪模具,水道沿齒形分布),溫差控制在 ±10℃內。
分區溫控策略:
厚壁區域:加大水道直徑(φ8-10mm),水流速≥2m/s,加快散熱;
薄壁區域:減少水道密度,或采用隔熱板(如云母片)降低冷卻速率,避免冷隔。
2. 溫度監測與反饋
在模具關鍵部位(如澆口、型芯)預埋 PT100 溫度傳感器,實時監測溫度并聯動壓鑄機溫控系統,當局部溫度超過 250℃時自動加大冷卻水流速。
四、脫模與結構設計優化
1. 脫模斜度與圓角設計
脫模斜度:型腔表面斜度≥1.5°,型芯斜度≥1°,避免因脫模阻力導致鑄件拉傷(如深腔件斜度可增至 2-3°)。
圓角過渡:所有棱角處設計 R2-R5mm 圓角,減少應力集中,例如模具分型面邊緣、型芯根部必須倒圓角,防止熱裂紋。
2. 抽芯與滑塊機構
斜銷抽芯角度:控制在 15-20°,最大不超過 25°,避免抽芯力過大導致模具變形,同時設置限位裝置(如擋塊)防止滑塊走位。
滑塊耐磨設計:滑塊底面鑲嵌耐磨板(如銅合金),表面開設油槽儲油,降低摩擦系數至 0.1 以下。
五、防粘模與易損件設計
1. 防粘模措施
表面涂層:在型腔表面涂覆特氟龍(PTFE)涂層(厚度 5-10μm),或采用陶瓷涂層(Al?O?),降低金屬液附著力。
脫模劑通道:在模具深腔部位開設直徑 0.5mm 的微孔,通過高壓氣體將脫模劑霧化噴射至難以觸及的區域。
2. 易損件快速更換設計
模塊化設計:將澆口套、型芯等易損件設計為獨立模塊(如采用定位銷 + 螺釘固定),更換時間從 2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。
磨損預警標識:在滑塊、導柱等部件表面刻制磨損刻度線,當刻度露出時提示更換。
六、模擬仿真與試模優化
1. 壓鑄過程仿真
使用 MAGMA、AnyCasting 等軟件模擬金屬液充型、凝固過程,提前發現以下問題:
充型時的渦流區域(調整澆口位置);
凝固時的熱節分布(增設冷鐵或調整壁厚)。
2. 試模迭代策略
首件三階段檢測:
尺寸檢測:三坐標測量關鍵尺寸,公差控制在 ±0.05mm;
內部探傷:X 光檢測氣孔、縮松,缺陷面積≤鑄件體積的 0.3%;
力學測試:抽樣進行拉伸試驗,抗拉強度≥250MPa。
模具修正原則:根據試模結果,單次修正量不超過 0.5mm(如澆口厚度每次調整≤0.2mm),避免過度修改導致模具報廢。